痴迷临床树杏林楷模 泽被千秋铸协和之魂
发布日期:2018-01-08 10:20:08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365bet官网投注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浏览次数:

  2017年,对中国的医学界、尤其是协和与湘雅的同道而言,是一个值得隆重纪念的历史节点;12 月28日,恰逢我国著名的现代医学先驱、卓越的医学科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胃肠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诞辰120周年。在这个抚今追昔的时刻, 后生虽有心撰文以表怀念之情,但作为一位与张老仅有几面之交的晚辈,恐难以全面概述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钱家鸣和李景南教授,及时送来《张孝骞》和《张孝骞画传》这两本有关张老生平的权威之作,潜心拜读这些图文并茂且感人至深的文章后,一位矢志爱国、痴迷临床的杏林楷模形象在脑海中跃然而出,不仅使自己对这位我国内科学界的一代宗师有了深入的了解,获悉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史料,而且促使后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笔录于此,以表达晚辈对这位“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的默默奉献者、蜚声中外的人中骐骥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折桂湘雅并誉满协和

  张孝骞1897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7年8月8日仙逝于北京。他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为中国医学界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从史料可知, 张老曾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被湘雅医学院录取,1921年毕业时取得学业成绩和毕业论文两项冠军,获得金牌及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1924—193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从住院医师当到副教授。1937—1948年回湘雅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兼教务主任、院长。1948—1987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教授、内科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院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在中国现代医学界,素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它们都是中国医学界名家诞生的摇篮、杏林翘楚们成长的“黄埔军校”。然而,回溯历史,我们清楚地可见,张老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从医报国的鸿鹄之志,并在很早就秀出班行。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临危受命,毅然离开待遇丰厚的协和,挽救湘雅于水火之中,为保全这所名校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当已知天命且功成名就之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再次回到魂牵梦绕的协和,并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掩卷遐思,纵观国之大医,融南北特长于一身、折桂湘雅并誉满协和者,迄今未有出张老之右者。正如原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张孝骞》一书再版的序言中所言:张孝骞在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上功绩赫赫,堪称一代宗师、学界泰斗、协和之魂、医德楷模。 

  痴迷临床树杏林楷模

  张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临床的无限热爱、满怀激情,并具有终生秉持执著追求的精神。作为植根临床的协和大医,在毕生的医疗实践中,张老一直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最认真的践行者。他一生清心寡欲,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病,始终以拯救患者的生命和解除病患的疾苦为己任。在博览群书、精深专研的同时,他更重视临床实践。在对年轻人的培养上,一向奖掖后进的他坚持德智并举,宛如独具匠心的园丁,一丝不苟地雕琢着棵棵幼苗。他以自己逾60载的从医实践告诫我们: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与患者的生死及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对患者的诊治时刻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认为医学虽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却带有社会科学的成分。由于构成疾病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他把每一个病例都当成一个研究课题,从一次次临床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他将“戒、慎、恐、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临床中对患者一视同仁, 时刻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始终是亲切、和蔼、耐心、仔细,即使在身处逆境时仍勤勤恳恳、奋发不已。张老坦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轻视临床的人不配当医生。作为一位老而弥坚的会诊大师,他在行医中始终手握医学的技巧和医生的爱心两把利剑, 他常常把临床医学称为“服务医学”,并且因此感到自豪和满足。他不断用对事业的热忱和工匠精神磨砺医者的慧心之剑,尽管已年届耄耋,依然恪守一份严格的日常工作程序表:每周4次查房,2次门诊,每周三下午参加内科大查房, 每周日上午在图书馆阅读。诊治罕见的疑难杂症,是张老的独门绝技,而这神奇的医术源于他65年从临床实践中手不释卷的点滴积累。据不完全统计,张老为协和留下的记录病案的笔记本竟有56本之多, 总共有约1000个病历。 

  筚路蓝缕创协和内科

  作为一位杰出的临床医学家,张老尤为精通消化内科。对于消化内科的挚爱,使他将建设和繁荣消化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193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就开始在协和组建消化专业组。1934年,从美国进修回来后,已经晋升为副教授的他担任了内科消化专业组的负责人,为进一步搞好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前夕,他重返协和,开始了长达40年为协和内科呕心沥血的奉献历程。从已知天命到杖朝之年,他执掌协和内科31年,不仅以自己崇高的威望和博大的胸怀广纳天下内科豪杰,还把内科分成消化、心肾、传染、血液、呼吸等专业组,促成了内科学分支学科的专业化,并为内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2年前, 从笔者加盟《中华内科杂志》起,就非常有幸地服务于协和内科消化专业组,曾有短暂的机会与作为名誉总编辑的张老近距离接触,不仅聆听过张老的教诲,目睹过他的求实和细致,也体验过他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回溯历史,在与协和消化科长达30年的密切接触中,自己不仅见证了他们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兴盛,也为在其中贡献过绵薄之力而倍感欣慰。多年来, 在工作中接触较多并长期保持友情者不胜枚举,与自己有着忘年之交的长辈包括潘国宗、陈寿坡、陈元芳、陆星华、柯美云等, 同辈的挚友钱家鸣、方秀才、孙钢等,小辈中包括杨爱明、李景南等。在《胃肠病学》《消化内镜学》等协和主编的一系列消化名著中,也有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泽被千秋铸协和之魂

  张老与林巧稚等当代医学大师共同创立了“ 三基”“三严”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他最钟爱一个普通而又神圣的称呼:医生。他将临床医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概括为“勤于实践,反复验证”。要求一位医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但重要的是应该有兼收并蓄的胸怀,有随时纠错的勇气。要能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绝不能固执己见。临床医生不能过于将临床医学教条化、公式化, 专科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较全面的医学基础上,渊与博是分不开的。

  他生就一副急躁、执拗的性格,不懂和不了解的东西绝不随声附和。愤激和慈爱这两种难于相容的性格, 在张老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他依旧保持了自己近于洁癖的清廉和杜绝欢笑的孤独。在庆祝张老从医60周年的座谈会上,邓颖超、陈慕华、钱信忠等领导亲自出席会议表示祝贺, 桑榆之年的张老在会上发自肺腑的答谢辞为:一息尚存,仍当继续努力。张老坦言:生命的泉, 即使拌和着血和泪,也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淌。尽管张老曾经历过诸多磨难,但丝毫没有动摇他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历经磨难后的他摧而弥坚,终于在88岁的高龄、在与肺癌扩散的生死搏斗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列宁曾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时至今日,尽管张老溘然长逝已逾30 载,但他的事迹在协和有口皆碑,他的英名在华夏大地代代相传。他热爱祖国的执著情感、崇高品德和非凡业绩都使我们深受教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世人铸就了泽被千秋的协和之魂。

(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7年第32卷第24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