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美国教科书看上去很多元,其实……

李泉:美国教科书看上去很多元,其实……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李泉】

前一段时间,教科书配图所反映出来的中小学教育出版市场乱象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报道和讨论已经很多,观网的《科工力量》栏目对国外一些管理教科书的作法也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其中一句点睛之语指出了问题教材事件的实质,“和孩子有关的事儿,全世界都是敏感的”。基于一些个人经历和观察,笔者也聊一聊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和教科书问题。

美国现在虽然是“世界霸主”,但是其统一的时间并不长。从1865年解决南北分裂问题到现在,不过一百五十七年而已。白宫的制度化、专业化建设起步于二战期间的1939年,距离现在并不遥远。

作为在“新大陆”上殖民而成的新兴移民国家,如何通过建构共同的价值观来克服国内不同人群间历史、地缘和血缘纽带的先天不足,就成为了一个一直困扰美国社会的问题。

这一点在1782年确定的美国国徽(The Great Seal of the United States)上就已经体现了出来。其正面白头鹰嘴中所含绶带上写着拉丁文“合众为一”,背面金字塔上方“上帝之眼”两边的拉丁文则写着“上帝偏爱我们的事业”——用包含了神秘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清教来尝试一统天下,这种从一开始就极难调和的张力与矛盾在美国之后的政治发展中一直挥之不去。

反映在教育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公立学校中如何进行宗教教育的问题。1950年代之前,美国的中小学普遍要求每天组织诵经和祷告。如果说美国在建国之初还具备一定程度的宗教同质性,经过19世纪中期、末期和20世纪早期的三次移民潮,宗教构成日益多元化,无宗教信仰的人数也逐渐增加。这个时候再去强制统一要求诵读《圣经》和祷告,与其宪法中的不设国教原则之间的冲突就日益尖锐起来。因此在1962年和1963年的两个判例中,联邦最高法院相继禁止公立学校出面去组织祷告和诵经活动,公立学校的雇员在后续的判例中也被禁止在工作场所做祷告。

最高法院的这些判决在宗教保守派看来属于大逆不道,但实际上最高法院并没有像保守派宣称的那样就把上帝逐出了学校。在美国中小学生每天都要背诵的忠诚誓词当中,就有“上帝治下的国家”这样的表述。

美国的忠诚誓词1885年首次在民间出现,1892年开始进入学校,1942年被美国国会采纳,1945年被正式定名。1954年为了对抗苏联,特意添加了“上帝治下”的字眼。虽然最高法院在1943年就曾判决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宣誓,但也没有反对从幼儿园开始就将宣誓纳入一项日常集体活动。不仅在学校里,在全社会层面,重大活动和庆典中,除了唱国歌,起立背诵忠诚誓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不会因为现场有外国人或者无神论者而略过。

除了在国家意识建构中保留甚至突出宗教因素,美国还通过教材很早就开始进行制度认同教育和行为建构。美国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研究、以及体育和音乐。社会研究里面又涵盖公民教育、经济、地理和历史,是完成意识建构功能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下几张图片来自于亚马逊网站出售的练习册,一本供5岁学前班的孩子使用,一本供一年级学生使用。

从行为养成的角度来看,书中在前几课就明确了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需要分别遵循的行为规范,并且强调了礼让、分享和共同劳动的重要性。

就制度认同而言,则是从孩子们最容易感受到的国家节日入手来介绍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并逐步引入至关重要的政治人物。不仅教材如此安排,就是课外阅读书籍,也并不回避突出政治人物的正面作用。下面这张图中间的画册讲的就是当今副总统哈里斯的成长经历。

相关推荐

分类:谥戾
365bet体育在线比分

分类:谥戾

📅 06-28 👁️ 8684
西安长安区附近spa
beat365官方登录入口

西安长安区附近spa

📅 07-25 👁️ 7650